香港建築物的用電量及碳排放分別佔全港總量逾九成和六成。為提高能源效益和節約材料與土地資源,我們多年來積極使用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及智能建築設計。
簡稱BIM的建築信息模擬技術,基本原理是以數碼影像模式呈現建築數據,透過優化設計、促進溝通和減少廢物改善整體建築的質素。例如,建築信息模擬技術可將建築設計影像化輔助規劃,並可模擬整個建造過程,促進持份者之間妥善協調。這項技術可大幅減少因設計失誤或安全風險而導致的工程中止。
於匯報年度,建築署在多宗工程項目中應用了建築信息模擬技術,其中包括西九龍政府合署建造工程,這項技術提高了該項目的效率。
「組裝合成」建築法是一個重要概念的統稱,意指「工廠裝配隨後現場安裝」的施工方法。「組裝合成」建築法是簡化製造及裝配過程設計(DfMA)的當中一個例子。這種建築法採用已完成飾面、裝置及配件組裝工序的獨立立體組件,將傳統在工地進行的建築工序轉移到場外的預製廠房,解決在傳統工地內施工不時遇到的問題,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質量。於匯報年度,建築署展開在香港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先導公共工程項目 ─ 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建造工程。
在建造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物上,可持續發展的建造方法及用料的選擇都十分重要。常用的可持續發展建造方法包括採用預製件、建造工程期間完善管制污染,以及在管理建築及拆卸物料時堅守減少使用、重複再用和循環再用的3R原則。建築署的新工程項目廣泛選用可持續物料,例如回收物料及購自完善管理來源的木材。
在香港這個國際都會,公共空間的質素及交通配套備受重視。因此,建築署許多建築物都充份考慮社會因素,務求促進群體活動和社區成員交流互動,營造及維持和諧的城市氛圍。
現有的香港藝術館大樓早於1991年建造,一直運作至今。為解決存在已久的展覽場地不足問題和優化整體觀賞體驗,該館完成了擴建及修繕工程,全面改良館內設施。我們保留了大樓現有的建築物體積,透過保育修繕突出大樓作為一所公眾共享藝術館的象徵價值,另加上仿傳統中國石牆圖案的新面板營造豐富質感,「波浪」形態的面牆與大樓毗臨的維多利亞港互相輝映。
黃大仙的摩士公園於1967年落成,一直是區內居民的康樂休憩好去處。公園佔地共15.8公頃,當中包括了摩士公園體育館和摩士公園游泳池。為求維持優良的服務水準,及與時並進地滿足現今大眾的需要,我們除了不斷翻新改善公園各項設施,亦增加了不少新建設施。本項目於匯報年度實行,主要涉及摩士公園劇場的優化工程,如延伸劇場上蓋、擴建舞台範圍及重組舞台和看台佈局等,讓劇場能容納與時並進的社區活動,配合公園以至社區的持續發展。
本工程項目的目的是為九龍啟德發展區設計和新建一個垃圾收集站,位於泵房東面,東北面鄰接啟德二里,東南面鄰接承啟道。項目提供多項基本設施,例如垃圾車停泊及裝卸區、物料回收站、辦事處、職員廁所和更衣室,以配合一般垃圾收集站的日常運作。
為回應入境事務處已婚員佐級人員對部門宿舍不斷增長的需求,建築署特意開展本工程項目,興建15層高的宿舍大樓以提供112個居住單位。該項目的總建築面積為8,800平方米,當中包括多項附屬設施,例如管理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室、小型室外兒童遊樂場和設施、15個停車位及兩個電單車位。
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節能、公眾健康和福祉,是樓宇規劃、建造、管理、運作及維修過程中的重要考慮因素。建築署與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一直緊密合作,發展以整個建築物生命週期為依歸的方案,於選取環保建材和建築設計上,以減少碳排放為目標。署方亦是在建築物設計、建造和維修工程項目中採用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的先驅者之一。
建築署代表是綠色建築議會多個委員會的活躍成員,他們在倡議綠色建築和綠建環評認證制度的發展上積極參與討論和提供專業意見。我們亦很高興署方在其建築工程項目中率先採用了最新的技術及創新的建造方法,當中包括在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先導項目中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
我們期望建築署繼續擔當領導模範的角色,與建築專業的同儕分享寶貴經驗。我們亦很感謝署方對業界所作出的貢獻。
除了發展新的建築物,建築署亦透過翻修工程和重新較驗等致力改善現有建築物的環境表現。我們在本港全力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建築,不斷在工程項目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設計及應用創新的建築方法。與此同時,我們也與不同的專業團體互相合作,定期協辦簡報會及分享會,介紹建造業的最新行業發展,及提昇公眾對可持續發展建築的意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