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tail of this page

觀塘海濱長廊(第一期)

文字稿

描述

過去
觀塘海濱長廊第一期前身是舊工業區,為香港污染最嚴重地區之一。海旁堆滿廢紙,臭味沖天,加上駁船上起重機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令人不屑靠近。當局在該處建造了一幅3米高牆,以減低滋擾。因此,「海濱道」實際上數十年來不曾望見海旁。

大膽嘗試
項目的發展大大改變了惡劣的城市環境。建築署在5個月內完成觀塘海濱長廊第一期的設計,並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完成。

工程範圍
觀塘海濱長廊第一期長200米,是整個950米長觀塘海濱項目的第一階段工程,設計以「讓大自然進入都市」為主題,總建築面積7 340平方米。項目在2009年3月動工,同年12月大致落成。項目設施包括:(i)200米長的木板行人道;(ii)設有水霧、音樂及特別燈飾效果的多用途廣場;(iii)可容納200多人的表演場地;以及(iv)兒童遊樂場。觀塘海濱長廊第一期有超過一半土地是綠化區,配合其他設施,有效活化及改善了觀塘沿海的面貌。

轉變
經重建後,觀塘海濱長廊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吸引年輕人,情侣和業餘攝影師到訪。長者喜歡在早上到長廊耍太極和運動;戲曲愛好者愛在周末晚上聚首在表演場地,欣賞戲曲表演;節日期間,尤其午夜後,會有搖滾樂隊演出,展示才華,釋放能量。觀塘海濱長廊確是屬於「所有人的海濱」。

向回收業和工業時代致意


塔樓的意義

塔樓扭曲和失衡的形態象徵「縱然前路崎嶇,香港人仍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昔日(尤其在工業時代) 人們的工作態度。運用生鏽鐵的靈感來自躉船的起重架,同時標誌著工業時代的過去和後工業時代的來臨。


色彩繽紛的晚上

每天晚上6時至11時,塔樓每隔一小時便有燈光匯演,遊人、情侶和業餘攝影師都會聚集在四周,見證這神奇的時刻。在維多利亞港美麗的日落背景映襯下,塔樓內的燈飾隨着音樂和水霧變色閃動,營造出七彩繽紛的效果。噴出的水霧,在白天可收降温之效,在炎炎夏日尤其沁涼。


其他設施

長廊表演場地的觀眾席可容納200人,機構可在此舉辦各種活動。此外,兒童遊樂區設有刺激有趣的遊樂設施,是一家大小玩樂的好去處。


因應後工業時代作出的設計

隨着後工業時代的到來,人們日益注重生活和環境質素。項目設計源自這些價值觀,特別着重透明、綠化、開放和自由,與觀塘擁擠的環境成鮮明對比。長廊的草坪沒有像殖民地時期般被圍起,遊人可隨意在草地上行走。長廊採用玻璃欄杆,拉近與海港的距離。維多利亞港是項目設計的重心,長廊提供了宜人的環境,讓遊人欣賞優美的海港。此處不設路緣石分隔,遊人可隨心暢遊,在「讓大自然融入都市」的主題下,自在享受陽光、樹木、新鮮空氣和維多利亞港的景致。

獎項

香港建築師學會大奬2011
會長獎狀
建築署週年大奬 2011
"園境設計"主題奬

項目資料

位置
觀塘海濱道
類別
康樂及文化
完工年份
2010
客戶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場地面積
7,340 m2
建築面積
100 m2

項目負責人

工程策劃經理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
建築師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
園境師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
屋宇裝備工程師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
工料測量師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
結構工程師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築署
總承建商 :
俊和建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