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可持續發展管治

可持續發展目標 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目標 13:氣候行動可持續發展目標 17: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係

風險管理

我們採取積極的風險管理方法。我們透過以下措施,管理氣候變化、自然災害和其他潛在隱患和危害對營運的潛在影響,包括:

  1. 識別、評估、紓緩及監控⽇常營運的潛在風險;
  2. 在部門層面匯報評估結果,將相關資訊納入本署的決策考量;
  3. 嚴格參照發展局發布的指引,包括⼯務科技術通告 ( 工務 ) 第 6/2005 號《工務工程實踐系統化風險管理》;及
  4. 由項目策劃至竣工的整個週期中舉辦綜合風險評估工作坊,以識別風險並制定有效預防控制措施。

氣候相關的風險及機會

建築署採納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 (TCFD) 的框架及建議,披露我們正面對的氣候相關的風險及機會。我們管理風險時,亦考慮職業健康和安全。

我們根據 TCFD 的報告框架, 扼要載述以下有關管治、策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方面的方針。

管治

我們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針,確保有關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管治保持有效的雙向溝通。

高層議會定期開會,監察部門氣候相關風險等風險管理,是自上而下方針的一環。我們亦已成立環保建築物委員會,負責建議和推行與綠色建築和可持續發展建築相關的政策措施、部門政策和策略。

員工對維持自下而上的方針,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成立氣候變化及韌性設計附屬小組,負責制定最佳實踐和設計指引,用於應對極端天氣、疾病爆發和惡意破壞等事件。 員工亦可透過會議、內部即時通訊平台和電子郵件等多種溝通渠道來分享意見。

管治

策略

為應對氣候相關風險對本署工作、策略和財務規劃的實際和潛在影響,我們已制定涵蓋氣候變化相關風險與機遇的策略。

氣候相關風險

實體風險

當中包括急性風險,如颱風、水浸和酷熱等極端天氣情況,以及氣溫和海平面上升等慢性風險。

實體風險

過渡風險

轉型至低碳經濟仍有若干風險 :

  • 政策和法律風險緊貼最新環境政策
  • 技術風險過渡至低排放技術
  • 巿場風險巿場對綠色建築指引的需求增加
  • 聲譽風險漂綠風險增加
過渡風險
氣候相關機會
氣候相關機會

在可見的未來,行業對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與日俱增,巿場對綠色建築的需求亦隨之增加。這樣可促進業界的接受程度,更願意在建築項目中採用創新智能技術,造就更多使用創新技術的機會,並將從中吸取的經驗與建築業界分享,加速可持續發展。

風險管理

潛在影響

我們的策略

實體風險增加對現有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實體風險
  1. 展開例行維修保養工作,應對氣候風險對本署資產的實體風險
  2. 推廣具韌性設計的建築物,並提升員工對此的認識,以優化建築物與本地微氣候之間的互動
  3. 在有關極端天氣情況下為所有建築工程提供技術指引
  4. 定期進行異地和離線備份,以確保建築署營運的所有數據於本地儲存
在極端天氣情況下的員工安全
  1. 為建築署緊急事故管理計劃提供指引
  2. 就熱帶氣旋和暴雨制定工作安排
過渡風險政策和法律風險緊貼最新的環境政策和通告
  1. 與外部委員會交流,追蹤巿場和政策動態
  2. 根據《綠色政府建築物通告》的修訂內容,更新部門的環境目標與指標及一般規格
  3. 利用多個溝通渠道向所有相關單位發布最新情況
技術風險轉型至低碳排放技術
  1. 成立創新建築專題小組
  2. 定期與其他政府部門和專業機構舉行會議,緊貼最新動態
  3. 投放更多資源,專門培訓員工採用創新科技
巿場風險巿場對綠色建築指引的需求增加,以符合國際標準
  1. 修訂《建築物一般規格》和《政府建築物屋宇設備裝置的一般規格》
  2. 為外部委員會提供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專業意見和建議
聲譽風險增加漂綠風險
  1. 取得信譽可靠的第三方認證和可持續發展基準

指標和目標

我們已訂立目標,量度氣候相關風險和機會的管理工作。

在部門層面,我們在年度環境表現審核中取得 ISO 14001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亦將每月審核的環保指引進度為表現指標。

我們訂立了用電量目標,並根據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訂定的綠色能源目標及建築署訂定的環保經理環保目標量度進度。(詳情請參閱「數據摘要」。)

在工程項目方面,我們於招標文件中訂明獎勵制度以提升綠色建築的環保表現。此外,我們亦為項目投標者提供環境影響評估的指引和清單。

2023年,我們根據諮詢研究,在「碳中和實踐策略性框架」之下建立「三加」策略,利用智能、創新及綠色方案來加快建築環境的減碳進度。我們亦呼籲各界攜手合作來推動可持續建築,共同實現低碳未來。

應變計劃

為確保建築署在各種情況下都能順利運作,我們設有工地安全及環境審查委員會,以及監督全面策略文件《建築署緊急事故管理計劃》。該計劃不僅使我們能在惡劣天氣事件、自然災害、火災和意外等各種緊急事故中迅速恢復運作,同時可預測和有效處理或會出現的危機情況。